当别人还穿着短袖享受微凉秋风时,类风湿患者可能已经裹上了厚外套;寒冬时节,他们更是对低温格外敏感。为什么类风湿患者如此怕冷?又该如何科学地为关节保暖?这不仅是困扰患者的生活难题,更是关系到病情控制的医学问题。
类风湿性关节炎(RA)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,免疫系统错误攻击关节滑膜,引发慢性炎症。这种炎症不仅会侵蚀关节,还会在多个层面影响人体的体温调节功能。炎症反应会导致局部血管收缩。关节处的血管因炎症刺激变得狭窄,血液循环受阻,原本需要输送到关节部位的温暖血液无法顺利抵达,关节就像被 “断了暖气”,变得格外冰凉。同时,炎症介质的释放还会干扰下丘脑这个人体的 “体温调节中枢”,使其对温度变化的感知和调节出现偏差,导致患者比正常人更怕冷。另外,长期的病情折磨会使类风湿患者身体处于慢性消耗状态,肌肉含量减少、代谢率降低。肌肉是产热的重要组织,肌肉量下降意味着身体自身产热能力变弱,难以抵御寒冷,这也是患者畏寒的重要原因。
在选择衣物时,类风湿患者要遵循 “多层保暖” 原则。最贴近皮肤的内衣应选择柔软、透气的棉质或莫代尔材质,避免刺激皮肤;中间层可添加羊毛、羽绒等保暖材料,锁住热量;外层则选择防风性能好的外套,阻挡寒风侵入。尤其要注意关节部位的特殊防护,可准备专门的护膝、护腕、护腰等保暖装备,这些产品通常采用弹性面料,既能提供温暖,又不会过度束缚关节活动。但要注意,不要选择过紧的护具,以免影响血液循环。热敷是改善关节局部血液循环、缓解疼痛的有效方法。可以使用传统的热毛巾,将毛巾浸泡在热水中,拧至半干后敷在关节处,温度降低后及时更换,每次热敷 15 - 20 分钟。也可以选择更便捷的热敷产品,如盐袋、发热贴、电热护膝等。盐袋热敷效果显著,粗盐受热后散热慢,能持续为关节提供温暖,还能促进炎症吸收。使用发热贴和电热护膝时,要严格按照产品说明控制温度和使用时间,避免低温烫伤。热敷频率以每天 1 - 2 次为宜,坚持使用能明显缓解关节的寒冷和僵硬感。运动是增强身体产热能力、改善关节功能的关键。类风湿患者应选择温和的运动方式,如太极拳、八段锦、瑜伽等。这些运动能活动关节、拉伸肌肉,促进血液循环,让身体从内部产生热量。游泳也是极佳的选择,水的浮力可减轻关节负担,同时水的阻力能锻炼肌肉力量。运动频率保持在每周 3 - 4 次,每次 30 分钟左右,根据自身情况调整强度,避免过度劳累。长期坚持运动,不仅能提升体温调节能力,还能增强体质,降低病情复发风险。合理的饮食能为身体提供充足的热量和营养,增强抗寒能力。类风湿患者可适当增加富含蛋白质的食物摄入,如瘦肉、鱼类、豆类、蛋类等,蛋白质是身体修复和维持正常代谢的重要物质,有助于补充因病情消耗的能量。多吃温热性食物也很重要,像桂圆、红枣、核桃等,它们具有温补气血的功效;生姜、大蒜等辛辣食物能促进血液循环,帮助身体抵御寒冷。此外,每天适量饮用温热的汤品,如羊肉汤、鸡汤,既能补充水分,又能为身体带来温暖。居住环境对类风湿患者的关节保暖同样重要。保持室内温暖、干燥,将室温控制在 20 - 22℃左右,湿度维持在 40% - 60%。可使用暖气、空调、电暖器等设备调节温度,但要注意避免冷风直吹关节。睡觉时,选择保暖性能好的床上用品,如羽绒被、羊毛毯,还可以在脚下放置热水袋或使用电热毯(入睡后关闭电源,防止安全隐患)。同时,经常开窗通风,保持空气新鲜,但要避免在寒冷、大风天气开窗,防止冷空气进入室内。
类风湿患者怕冷是由疾病本身的病理机制决定的,但通过科学的关节保暖方法,能有效缓解不适,提高生活质量。从衣物选择到饮食运动,从日常护理到环境调节,每一个细节都关乎关节健康。希望这些方法能帮助类风湿患者温暖舒适地度过每一天,如果在实践过程中有任何疑问,欢迎随时咨询专业医生。